专业群介绍

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业互联网)专业群建设方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面向长三角及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以工业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智慧产业,立足于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服务于制造类企业“两化融合”转型升级,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通过深入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九大重点任务建设,着力培养数字经济领域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建成省内一流高水平专业群。

一、建设基础

()专业群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五个专业。专业群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以应用电子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为特色,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支撑。五个专业现有在校生1479人,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是浙江省“十三五”特色建设专业,跨专业培养成效获2016教学成果一等奖2020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成为浙江省首个通过中华工程教育学会IEET认证的高职专业。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是在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基础上建设,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原供用电技术专业基础上建设。群内五个专业特色鲜明、协同性强,组成了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技术链,具备了扎实的建设基础,整体办学实力位于本区域、领域和行业前列。

3-1-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基本信息

专业名称

专业类型

开办时间

学生数

质量工程与主要成果

计算机应用技术

核心专业

2002

463

省“十三五”特色建设专业;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校品牌专业;校特色专业;省“十三五”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 “悉尼协议”范式改革试点专业;1+XWeb前端开发证书制度试点;省首批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应用电子技术

特色专业

2007

216

二五特色建设专业;省“十三五”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悉尼协议”范式改革试点专业; ④“1+X”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

特色专业

2020

288

校品牌建设专业;“悉尼协议”范式改革试点专业;

1+X”云计算平台与运维开发证书制度试点

电气自动化技术

支撑专业

2015

264

省“十三五”高职示范性实训基地;

1+X”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

机电一体化技术

支撑专业

2010

248

1+X”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技能等级证书试点;

1+X”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技能等级证书试点。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负责人马文龙,教授、省优秀教师、省专业带头人、市“新115”第一层次培养人员(数字经济组),任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长期从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技术研发工作以及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兼任全国成果导向(OBE)课程发展联盟理事、市信息化促进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市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行业技术指导组专家,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衢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优势与特色

1.专业群优势

    (1)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果显著

专业群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围绕市场办学,突出与市场接轨,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专业文化,在教学成果奖、资源库、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规划教材、教学能力大赛、技能大赛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中获得高级别奖项,在省内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

3-1-2 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和荣誉

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数量

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数量

国家职业教育新能源类专业

教学资源库建设课程子项目

1

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

中央财政支持服务产业能力

提升项目

1

浙江省特色建设专业

2

国家级规划教材

1

浙江省新形态规划教材

3

教育部“1+X”证书试点项目

5

浙江省重点教材

2

《高等职业院校质量年度

报告》典型案例

1

浙江省示范性实训基地

1

全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优秀

案例

1

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11

首批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1

近五年承办浙江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5

    (2)师资团队教学创新能力强

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内培外引已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6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52人,省专业带头人4人,校专业带头人4人,省优秀教师2人,浙江省拔尖技能人才1,市115人才和市优秀技能人才12人,聘有市知名企业产业教授2人,设有市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专业群拥有学校“双十百人”教师团队2个、竞赛创新团队4个、科技创新团队1个。

3-1-3 人才工程和荣誉

项目名称

数量

项目名称

数量

浙江省优秀教师

2

衢州市115人才

9

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

4

衢州市拔尖技能人才

1

浙江省拔尖技能人才

1

衢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1

浙江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三等奖

2

衢州市产业教授

2

浙江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

1

衢州市优秀技能人才

1

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

2

衢州市职业技能带头人

1

    (3)科研社会服务能力突出

坚持以科研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抓手,以信息技术服务智能制造转型升级为主线,解决地方中小微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实际工程问题。专业群科技创新团队紧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聚焦工业互联网技术领域数据采集、设备智联、数据智能等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开展技术服务和社会培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曾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衢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参与制定多项行业标准,建有衢州市博士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校级工业自动化研究所、科技创新服务团队等多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浙江省科技厅公益项目3项,其他各类纵横向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145项,申请各类国家专利529件,其中发明专利24件。

3-1-4 科研与技术服务

项目名称

数量

项目名称

数量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4/8)

1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

衢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1

主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

行业标准制定

3

主持浙江省科技厅公益项目

3

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专项

2

发明专利

24

浙江省工业新产品

10

实用新型专利

345

横向项目

12

软件著作权

160

社会培训服务

电工进网作业新证培训、复审培训85240人天,电子商务人员培训3000余人天,数车()操作工人员培训5000人天

    (4)学生技能大赛创新成果丰硕

探索学生多通道成才培养机制,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建立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特长生培养体系。成立了特长生工作室10个,遴选各方向有特长的学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参加各种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和外接企业项目开发。本专业群学生在各级各类大赛和创新项目中取得丰硕成果。

3-1-5 学生创新与竞赛成果

项目名称

数量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学科)竞赛

二等奖8项,三等奖10

“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

二等奖1项,三等奖1

浙江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一等奖1 项,三等奖2

“挑战杯”浙江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二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

浙江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

二等奖5项,三等奖3

浙江省职业院校(学科)大赛

一等奖35项,二等奖60项,三等奖90

学生获取专利

35

浙江省新苗人才计划项目

9

    (5)国际合作有亮点

秉承开放共赢理念,拓展高水平中外合作项目,提升专业教育国际化水平。2018年学校启动了以《悉尼协议》为范式的专业建设与改革,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和悉尼协议标准,完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3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203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认证(IEET TAC-AD),标志着专业建设符合《悉尼协议》国际标准,获得了国际认可。

专业积极为教师提供国内外各种能力提升培训机会。通过培训,教师拓展了国际视野,更新了教育理念,增强了教学能力。近年来,团队共选派骨干教师赴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参加各种研修项目达221人次。同时为学生提供赴国境外学习的机会,徐敖、郑敬良等同学分别赴德国和台湾地区等地进行学业交流。

2.专业群特色

(1)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高度契合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对接的数字经济产业,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最具市场潜力的朝阳产业,也是浙江省的“一号工程”。目前省内,杭州市正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协同融合发展,将努力争创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衢州市把数字经济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正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和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数字经济包含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部分,产业数字化主要包含企业设备互联、智能管控、数据集成和数据可视化等核心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覆盖产业数字化的四大核心技术,专业群与区域战略产业高度契合。

(2)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省内有示范作用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针对学生艺术设计素养欠缺的问题,2012年开始就探索建立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艺术设计专业联合培养兼具艺术设计素养的计算机复合型人才,通过设立跨专业联合培养项目,建立联合培养运行和保障机制,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跨专业联合培养计算机特长生方案,推进了跨专业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改革成果《计算机应用技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16年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专业建设成果应邀在省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2016年学术年会和2016年省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建设研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和汇报交流,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省内外同行广泛认同,受到《浙江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关注

(3)工业互联网领域技术服务形成品牌效应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先后主持完成工业互联网领域相关的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项目3项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作为核心单位参与的《皮革等软性制品加工智能化裁断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制造业转型方面积累了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制定了行业标准2项、浙江省重点技术创新专项2项、浙江省工业新产品6项,在自动控制、系统集成方案等方面形成品牌效应。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面临的机遇

(1)产业转型升级急需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2017)中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中指出,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的,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驱动相结合,以平台为核心、应用为根本、产业为支撑、网络为基础、安全为保障,构建资源集聚、开放共享、创新活跃、高效协同、具有特色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衢州市把数字经济作为战略新兴产业,正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副中心城市”和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人才需求强劲增长。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服务上述省、市重点发展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2)区域产业数字化急需新一代信息技术交叉融合

产业数字化涉及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交叉融合。当前浙西地区产业数字化普遍存在着三大痛点:一是工业设备终端的连接率低,数字化程度低;二是缺乏互通互联的数据标准;三是企业信息安全性低与设备数据安全性低。大部分企业仍处于信息化准备阶段或单项业务信息化阶段,没有实现一体化集成,只有小部分企业形成了信息集成平台,但仍存在着数据分析与大数据应用能力不足、信息系统数据实时性与安全性难以保证的问题。由于痛点涉及的技术需要物联网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知识交叉融合,急需专业群内各专业对接产业需求,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3)工业互联网技术推广亟需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产业间的衔接、跨界促使知名企业纷纷涌入该领域,如华为、阿里巴巴、百度等企业都相继推出了工业互联网应用平台,这些应用催生了复合型人才的强烈需求。可以预见,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方向不会仅仅依赖于一两门学科或某种单一技术,而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合也将是大势所趋,专业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面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专业迎来了组群发展的好时机。

2.面临的挑战

(1)专业群建设亟待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创新

产业数字化需要学校培养的人才知识和技能等综合能力较高,因工业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更加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集成与创新,人才规格需求提升,融合创新精神培养需要加强。单个专业培养模式下的人才难以达到高端产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这将迫使各专业改革创新,加快探索专业组群抱团式发展模式,群内专业既要有一个相互衔接的共通方向,也要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方向,拓展学生成才通道,在全省率先形成服务于数字经济产业、赋能制造业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范式。

(2)专业群建设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新标准

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需要师资队伍既要深度了解制造业,又要对新一代信息技术有足够的掌握。既要熟悉制造业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又要懂得如何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到产业中去。这种跨界融合应用对师资队伍的技术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要求现有专业群教师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进一步加快技术技能更新的速度,提高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迫在眉睫,这也要求领军人才需具备更强的技术技能水平,以带领团队不断适应产业发展的步伐。同时专业群应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内容,亟需“三教”改革,对教学质量提出新标准,实现专业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快速对接。

(3)专业群建设对质量保障机制提出了新要求

为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各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专业协同发展、资源多维深度互融,急需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专业群项目管理和绩效奖惩制度,统筹推进建设任务的实施;需要建立专业群持续改进机制,健全群内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进行专业评价,不断优化专业群的专业结构,通过管理制度创新、体系优化,实现资源集成、管理集约;需要建立健全专业群协同育人制度,打破专业界限,健全资源共建共享制度,支撑专业融合发展。

二、组群逻辑

()专业群与产业()的对应性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以泛在互联、全面感知、智能优化、安全稳固为特征的工业互联网应运而生。工业互联网通过人、机、物的全面互联,实现全要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面连接,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推动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

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两个高水平”战略和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精神,衢州市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慧产业,以打造杭衢山海协作升级版为契机,全方位对接杭州、融入长三角,承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要素,嫁接阿里巴巴、“浙大系”等数字基因,大力引导企业实施工厂物联网改造,深入实施工业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和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重点支持在省内最具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和最具产业链竞争优势的新能源产业建立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以智能化车间为典型代表,其核心是从单个设备的设计、生产和运维转变为多个设备的互联、协同和优化。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对接数字经济智慧产业,主攻产业数字化,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制造领域,着力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应用,即制造车间数字化中生产线、制造单元等不同层次上的设备、过程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聚焦工业互联网在数字化车间设备智能互联、人机协作、数据分析、应用程序开发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专业群的人才培养定位

精准对接长三角及浙西地区中小微制造企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求,着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满足物联网工程实施、自动化生产线运维、工业大数据分析、应用程序开发等工作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以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为主线,对接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岗位需求,面向中小微制造类企业设备智能化、工业控制、数据分析、定制应用开发等环节的核心技术设置各专业。专业群内五个专业工作岗位关系如图3-2所示。


3-2-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工作岗位关系图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主要岗位为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和智能电子产品开发人员;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岗位为工业机器人编程人员和工业机器人运维人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主要岗位为自动化系统集成人员和自动化系统运维人员;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主要岗位为工业大数据分析人员和大数据运维人员;计算机应用技术主要岗位为前端开发人员、可视化人员和工业APP开发人员等。

()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为快速适应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工业互联网技术在中小微制造企业的应用为主线,面向数字化生产车间设备智能互联、工业机器人编程、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工业大数据分析、应用程序开发等环节的核心技术与岗位构建专业群,从技术链出发深化专业群顶层设计,群内专业协同服务于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形成由2个装备制造类专业和3个电子信息类专业相融合的专业群。


3-2-2 工业互联网技术链数据流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依据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链的数据驱动流程建群。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功能原理是基于数据驱动的物理系统与数字空间全面互联与深度协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对应工业互联网技术链的传感层,负责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和设备之间的互联通信,构建工业数字化应用的底层“输入”接口,包含感知、识别和传输等功能。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对应控制层,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负责自动化生产线控制和系统集成,将底层上传的数据进行集成控制和设备虚拟化,生成设备的数字模型传给平台层,并根据预期目标转化为具体控制信号和指令;机电一体化技术负责工业机器人的编程和运维,根据控制信号和指令驱动工业机器人执行。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对应平台层,负责将设备数字模型的运行数据进行清洗、集成与管理,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与价值转化,形成工业数字化应用核心功能,主要包括分析、描述、判断和预测等。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对应应用层,负责数据可视化和定制化开发,将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优化能力和企业业务需求进行结合,支撑构建工业软件、工业APP 等形式的各类智能化应用服务。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内各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相通,便于资源共建共享;各专业工作岗位接续,需有共同核心素养,利于专业群人才培养。

三、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服务数字强省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对接浙江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高地对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成果导向、多元成长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打造工业互联网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综合体,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建成全省标杆,成为四省边际工业互联网人才培养的“桥头堡”。

()具体目标

1.打造工业互联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浙江数字经济产业提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深化成果导向教学改革,完善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全面推行“1+X”证书制度,学习成果转换和学分制(学分银行)改革,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处于省内顶尖水平,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省内领先。

2.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高水平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引领区域制造业智能升级。创建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综合体,综合体下设工业互联网研究所1个,产业学院1个,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平台1个,工业互联网社会服务平台1个,博士工作站5个,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将综合体建成中小微制造类企业数字化改造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双师教师培养基地,专业群“产学研训创”协同机制成为全省示范。

3.打造高水平的双师队伍,创建省级教学创新团队或市科技创新团队1个。引进省级专业领军人才1人,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多元发展激励体系, 建成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2个。教师育人、教学、服务能力水平省内一流,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高级别奖项。

4.提升专业群国际影响力,服务“一带一路”。依托区域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优势,开展企业海外员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服务人数达300人次,引进国际标准1-2项,对接世界技能赛项目3项,形成“悉尼协议”专业建设范式,辐射推广到其他院校。

四、建设内容与举措

()成果导向、多元成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数字经济产业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协同政行校企多方合作,紧密融入区域产业特色建设专业群,共享整合专业群优势资源,开发具有行业技术创新、企业岗位特色的教学项目,渐进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创新“成果导向、多元成长”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3-4-1 “成果导向、多元成长”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导向: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开发专业群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采用“专业群教育目标、专业教育目标、课程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反向设计法,打通目标链路,建立目标间的紧密逻辑关系。以学生为中心按“五到”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检验学生学习的成果。

多元成长:依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供多元发展路径,学生大二分方向分流培养,建立拔尖型人才培养体系,选拔专业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依托校企融合工作室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外接企业项目开发。建立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机制,完善分层分类培养体系;以结构化教学团队为载体,推进协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多岗位综合实践能力,体现人才复合性;结合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工匠”特色活动课程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省样板支部的“爱与关怀”党建品牌建设,充分挖掘在课程、项目、活动中的劳动元素,专业群开发综合实训等专业技术劳动课程5门以上,培养“最美劳动者”,成就与呵护学生多元成长,构建体现人才全面性。

()校企共建、课证融通,完善课程教学资源

1.互融互通,构建成果导向专业群课程体系

突显工业互联网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型需求,科学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基于专业群岗位设置需求,将群内的通用知识、技术技能打造成专业群共享平台课,将交叉融合的新技术、新技能纳入专业群互选课,开设智能工厂综合实训等专业群大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多岗位认知和新技术综合实践能力,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以信息工程学院“数字工匠”品牌文化为引领,围绕“匠艺、匠心、匠魂”打造德智体美劳大思政育人体系。


3-4-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

2.课证融通,开发融合“1+X”证书的模块化课程

融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将“1+X”职业技能融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群内开设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传感网应用开发、Web前端开发、工业机器人操作与运维、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等5类“1+X”证书职业技能模块课,将原来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进行整合、补充、强化和拓展,制订详细的书证融通方案,在课程教学内容、课时分配、实训环节、考核评价等方面与职业技能培训标准有机衔接。深化学习成果转换、学分互认制度改革,制订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实现课程体系框架与X证书培训框架无缝对接。

3.校企共建,完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资源

参照国家级专业资源库的标准,以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为主线,对接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岗位技能需求,联合区域龙头企业,将新工艺、新技术引入课程,构建模块化专业群特色教学资源;将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综合体中的工程项目资源转换为教学实例,校企共建共享,加大资源库的推广应用。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争取建成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专业教学资源库1-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建设专业群特色教学资源1000条,企业服务转型案例资源500条。

()反向设计、五位一体,探索教材与教法改革

1.反向设计,持续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基于成果导向反向设计教学理念,以学生预期能力获得为导向,进行专业群课程设计。教学实施的重点聚焦于“学生产出”,以学生为中心,以“说到”、“教到”、“做到”、“学到”、“评到”的“五到”模式开展教学,构建“达成成果-即时评价-实时反馈”的动态螺旋式上升的持续改进机制,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先期改造群核心课程20门,推“五到”教学模式改革。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遴选培育1个专业思政示范项目,打造素质和专业金课3-5门,发挥通识与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


3-4-3 “五到”教学模式

2.五位一体,校企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

遵循专业标准,对接行业标准和规范,引入企业生产案例,以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达成为目标,“教、学、评、测、改”五位一体,呼应“五到”教学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开发国家规划和新形态教材5本,专业群特色校本教材5本。借助智能终端设备,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课程学习,教师可以动态进行学习资源的调整和改进。对各章节教学单元定义学习成果,设计相应的能力观测点和评测体系,对能力达成进行有效评估,助力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

3.协同教学,开展专业群模块化实训

创新课程资源融合、课程协同教学机制,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多元评价体系。以工业互联网技术应用为主线,打通群内各专业,混编学生团队和教师团队,分模块教学,协同完成智能工厂等共享型综合实践项目,提升学生沟通协作和多岗位综合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思维上的真正复合。开发智能工厂综合实训项目活页式教材1本。

()名师引领、校企共育,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1.培养领军人才,创建省教学创新团队

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打破现有5个专业的教师队伍结构,重构专业教师团队。紧紧围绕专业群建设,实施引育工程,重点引进和培育3名领军人才、专业带头人、技能大师。以领军人才为核心,整合专业团队优势资源,注重专业交叉融合,发挥专业团队集聚效应,构建结构化的教学团队,开展五个专业混合智能工厂综合实训课程。建立名师工作室1个,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打造1个市级科技创新团队,争创1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2)以教师发展中心为平台,提升团队教师素养

借助学校“251 领军人才”培育计划,选拔若干名专业群骨干教师实施重点培养,推进博士学位、访问工程师、出国()培训等中长期研修计划。借助专业技术优势,打造工业互联网双师培养培训平台,开展5年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按照新进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大师成长阶梯,结合教师教学科研特长和发展目标,实施分层分类培养,打通教师成长路径,促进教师成长良性发展。依托双十百人教学团队,专注各级各类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形成团队效应,增强团队凝聚力,发挥团队优势和特长,获省级、国家级教学能力奖项3项以上。

3.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建立协同共育机制

依托阿里巴巴、华为、浙江中控等合作企业,建立校企协同双师培养机制,落实教师每年不少于1个月顶岗实践制度,让教师参与产品研发、技术革新、标准制定等实践环节,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服务能力,实行教师顶岗实践目标考核制,深化教师顶岗实践内涵。利用专业师资优势和研发专长,加大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计划在隆基乐叶、中巨智能等企业建立博士工作站5个,帮扶中小微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依托专业团队和教改课改项目,建立校内教师与兼职教师互相结对帮扶制度,共同研发项目、共同开发课程,开设双师课堂,提高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聘请企业一线高水平兼职教师100名,鼓励兼职教师获取教师资格证。

()产教融合、开放共享,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以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打造工业互联网共享型综合实训基地

依托ABB、浙江中控等企业,打造“物联网应用”、“工业机器人”共享型虚拟仿真实训室2个,满足专业群线上、线下教学和技术技能培训服务需求。完善专业群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建成工业柔性灌装生产线 “智能工厂实训中心”,新建“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应用”等校内共享型实训室6个,新建“工业互联网实施与运维” 传感网应用开发、“云计算平台运维与开发”等 “1+X”实训室5个,强化“1+X”岗位技能实训,夯实专业群岗位基础能力,打造工业互联网共享型综合实训基地。


3-4-4工业互联网共享型综合实训基地

2.以提升服务产业能力为目标,打造共享型校外实习基地

依托阿里巴巴、华为等国际知名和隆基股份、信安数智等本地龙头企业,以服务产业为目标,优化学生顶岗实习机制,开展专业群共享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已建校外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全方位开展深入合作,提升具有高水平、专业化、辐射引领四省边际协同育人的能力。至2023年,与不少于50家企业开展合作,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人数不少于30%

3.以提升学生“训研创”能力为目标,打造技能竞赛工作室

强化实践基地内涵建设,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提升基地“训研创”服务能力。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承办企业瑞亚、亚龙等企业合作,新建技能竞赛工作室2个,承办各类省级职业技能大赛3-5项,每年组织专业群学生参与竞赛项目不少于20项,提升学生参赛比例,提高学生工程技能实训和创新能力。与区域龙头企业、研究机构,新建校企融合工作室5个,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紧贴产业、创新模式,提升校企合作水平

1.依托衢州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建立数智产业学院

面向区域新材料、新能源产业,依托衢州市和巨化集团合作共建的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建立数智产业学院,丰富工业联网产学研综合体的功能。借鉴已有开山学院运行机制和办学经验,联合浙江中巨智能有限公司,建立先进制造业工业互联网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室,建成多元化、现代化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具有产学研训创等功能,产业学院每年培养学生不少于100人。

2.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开展订单班校企合作

深入开展基于校中厂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联合红五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区域龙头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由企业导师进行一对一生产实践指导,将产业需求、学校教育和技术研发串联起来,进一步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群结构,强化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至2023年,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订单班10个,助推区域高端产业转型升级,为现代学徒制改革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3.创新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模式,打造衢州职业教育集团

深化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创建衢职院为龙头,中职学校、技师学院等组成的衢州职业教育集团,解决学生就业和市场需求有效衔接问题。在高职建立计算机技术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基地引进企业项目打造职业环境,组建基地班,形成由高职教师、优秀学生、企业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团队,与中职共同确定课程体系、课程开发和授课。构建由政府、学校、企业组成的完整的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共享政府资源、企业资源、师资和课程。至2023年,开展中高职一体化贯通培养项目10项以上。

()聚焦高端、整合资源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聚焦高端产业,打造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综合体

聚焦区域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产业工业互联网转型升级需求,加强专业群内涵建设,优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助力企业高速、优质发展。建成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综合体,以加强应用研究、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社会培训为抓手,综合体下设研究创新、技术服务、社会培训三大平台,建成市级及以上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助力区域企业走向产业高端。

2.加强应用研究,打造高水平工业互联网研究所

在已有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基础上,柔性引进工业互联网行业学科领军人才1人,引进和培养博士5人,建立工业互联网研究所,解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问题。至2023年,与区域龙头企业建成博士工作站5个,申报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不少于2项,主持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10个,获取国家专利不少于200件,到款经费总额不少于100万。

3.整合优势资源,打造高水平技术服务平台

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工业互联网技术服务平台。与区域中小型制造类企业,开展自动化生产线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等技术服务,解决企业生产中的痛点问题,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培育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至2023年,为5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到款经费总额不少于100万,完成成果转化或适宜技术应用转化10余项。

4.强化责任担当,打造高水平社会服务培训平台

依托开放共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科技创新团队,发挥工业互联网专业群优势,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信息化水平提升、电子商务、电工特种作业、数控车铣等社会服务培训,解决民生热点难点问题,促进行业从业人员信息化技能提升,建立工业互联网双师培养培训基地。至2023年,开展社会服务培训不低于3000人次,双师培养不低于200人次,到款经费总额不少于100万。

()借鉴标准、对接国际,提升国际合作办学水平

1.对接国际标准,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

以学生为中心,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成果具体、关注过程、多元评价”的三维立体课堂,继续探索《悉尼协议》标准和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并形成专业人才培养范式推广到其他专业,至2023年,国际化人才培养数300人以上。

2.对接中外项目,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

实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选派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访学,提升团队国际合作能力。与国()外大学联合开展学术研究,探索与慧科等机构合作办学模式,开展中外合作项目,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

3.对接世赛项目标准,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

对接世赛项目标准,优化专业群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参与“移动应用开发”、“移动机器人”、“云计算”等3个世赛项目,促进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交流。

4.对接一带一路”, 提升国际产能服务能力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对接区域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端产业,开展中资海外员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服务人数达300人次, 助力企业“海外布局”。开展“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学历教育、工业互联网“中文+技术技能培训”国际培训项目,提升国际产能合作服务能力。

()规划统筹、持续改进,建立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1.规划统筹,提升专业群项目建设绩效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专业群建设的融合,组建由二级学院党总支、专业群负责人、二级学院各党支部书记、专业负责人组成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总体把握建设方向,整合各方资源,强化统筹协调,加强过程管理,促进项目协同推进。完善群内各专业协调管理机制,构建专业群发展平台,依托产业学院、校企融合工作室、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加大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力度,加大社会培训服务能力,推动“产学研训创”融合发展,为专业群发展提供组织保障,确保建设进度和质量。

2.持续改进,完善专业质量保障机制

为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准确定位各专业培养目标,实现专业协同发展、资源多维深度互融,建立由业界专家、校友代表和其他高校专家学者组成的外部咨询委员会,针对专业,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的持续改进三回圈机制,通过课程循环、核心能力循环和教育目标循环,保障专业的自我完善;针对专业群,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定期进行专业评价,不断优化专业群的专业结构。


3-4-5成果导向专业持续改进三回圈机制

3.制度创新,保障专业群建设顺利推进

依据学校针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经费管理、绩效评价等制度体系,保障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规范和有序开展。建立项目建设例会制度,定期召开专业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咨询委员会会议。建立健全专业群协同育人制度,打破院系界限,支撑专业融合发展。按照责权利平衡原则,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建设管理方法,优化分类考核与激励机制,通过管理制度创新、体系优化,实现资源集成、管理集约,为建设目标实现提供保障。

五、预期成效

建设期内,全面达成各项建设目标,高水平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师生共同成长,标志性成果丰硕,示范引领作用突显。

()人才培养质量省内领先

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奖项20项以上,省级技能竞赛奖项100项以上。当地就业比例超过30%,应届毕业生获取国际公认的顶级权威证书或X证书比例省内领先。

()成果导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成全省样板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设置专业群课程体系,完善“五到”教学模式;建立专业群内主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新形态教材5本,改革成果争创省教学成果奖1项,争取国家规划教材2本。

()创建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申获市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个,争创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教师获省级、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奖项3项以上,承办省级职业技能大赛5次以上培养专业领军人才5人,引培高层次人才10人以上。

()建成工业互联网产学研综合体

主持和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10个,申获国家专利200项以上,发表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50篇以上,完成成果转化或适宜技术应用转化10项以上,开展社会服务培训3000人次以上,双师培养200人次以上,到款经费总额300万以上。

(五)创建技术和教育国际合作综合平台 

形成悉尼协议专业建设范式并辐射推广到其他专业,培养国际化人才300人以上,出国境教师研修人数达10人以上,对接世界技能大赛项目3项以上,培训海外员工人数达300人次以上。